近期,科技界巨头们的动作频频引发公众关注,特别是在AI社交领域的新尝试,让不少人对未来的人际互动方式产生了遐想。
首先,埃隆·马斯克的AI聊天机器人Grok经历了从争议到转型的过程,如今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最新更新中,Grok推出了名为“伴侣”(companions)的新功能,专为每月支付30美元订阅费的SuperGrok用户开放。首批亮相的两位虚拟角色分别是哥特风格的女孩Ani和卡通造型的小熊猫“坏鲁迪”(Bad Rudy),据报道,这两个角色以其不拘一格的言论风格迅速吸引了眼球。
与此同时,电商巨头京东也在AI社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推出了两款新产品——“宠TA”和“聊愈小宇宙”。这两款应用均内置于京东APP,用户只需搜索名称即可访问。其中,“宠TA”以数字人和数字宠物为核心,旨在为用户提供虚拟情感陪伴,用户可以与心仪的数字角色进行对话,参与各种趣味活动,如萌宠换装、颜值打分等,甚至还能享受宠物医生的咨询服务。
回顾过往,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早已在AI心理健康领域布局。百度推出了情感陪伴类应用“月匣”,而MiniMax的星野和字节跳动的猫箱更是凭借独特的魅力,一度成为国内AI产品榜单的热门之选。这些产品背后,AI作为“廉价心理咨询师”的潜力逐渐显现,它们能够全天候倾听、共情,提供可能比新人咨询师更专业的建议。
阿里云也不甘落后,推出了主打情感陪伴的“通义星尘”模型,进一步壮大了AI心理健康赛道的力量。然而,尽管这些产品备受瞩目,但AI陪伴APP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数据显示,部分头部应用的下载量出现下滑,商业化难题依然严峻。例如,猫箱的下载量从年初的2万+降至本月的5-6千,而“筑梦岛”等AI陪伴产品也因违规问题被约谈整改。
尽管如此,AI社交依然吸引着众多大厂和用户的关注。AI陪聊被视为一种解压方式,虽然其疗愈效果有待商榷,但作为AI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它具有重要的市场科普价值。通过游戏化的AI社交体验,厂商能够吸引用户并展示AI技术的实力,同时收集反馈进行进一步优化。然而,当前AI社交产品的整体体验仍有待提升,用户往往难以对无情感的AI陪伴产生深厚情感,更多时候只是在消磨时间。
为了提升用户留存和付费意愿,部分AI社交公司和开发者采取了边缘化的策略,但这些做法往往难以长久。目前看来,将AI陪伴产品融入大型游戏,作为智能NPC与用户互动,或许是一个更为可行的方向。这样既能提升用户体验,又能为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