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上半年的落幕,银行业理财市场的表现备受瞩目。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6月底,理财市场的存续规模已攀升至30.67万亿元,相较于年初增长了2.38%,同比增幅更是达到了7.53%。上半年,市场上共计发行了1.63万只新产品,募集资金总额高达36.72万亿元,为投资者带来了3896亿元的收益,同比飙升14.18%。在这份亮眼的“期中成绩单”中,固收类产品以其超过97%的占比,继续稳坐市场的头把交椅。
固收类产品的市场地位无可撼动。数据揭示,截至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存续规模接近29.81万亿元,在总规模中占据了97.2%的份额,尽管与年初相比略有下降0.13个百分点,但依然是投资者的首选。相比之下,混合类产品的占比为2.51%,而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规模合计不足0.1万亿元,占比更是不到0.3%。
多家理财公司的半年报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市场结构。例如,平安理财、浦银理财、华夏理财、苏银理财、恒丰理财和青银理财这六家理财公司的固收类产品存续占比均超过了99%。具体来看,恒丰理财的存续规模中,固收类产品占比高达99.93%,混合类产品仅有3只,占比微不足道的0.07%;华夏理财近1万亿元的存续规模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99.86%,权益类产品规模仅为7.72亿元;平安理财和浦银理财的固收类产品数量分别达到了1402只和1417只,占比分别为99.76%和99.82%。
从募集端的数据来看,投资者对固收类产品的偏好更加明显。浦银理财上半年募集的2.39万亿元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固定收益类产品;华夏理财新发产品募集的近1.44万亿元资金中,固收类占比高达99.99%;即便是混合类产品占比最高的苏银理财,其固收类产品的规模也达到了7420.66亿元,占比99.56%。
固收类产品之所以能持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了投资者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对风险的偏好依然较为保守。固定收益类产品因其相对较低的风险和稳定的回报,成为了大多数投资者的首选。来自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占据了理财投资者总数的98.66%,其中稳健型投资者占比高达33.56%,构成了市场的主体。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市场以“固收主导”为特征,也与银行机构客群的风险偏好以及银行在中低风险财富增值类产品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则面临着来自基金、券商等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自2019年首家理财公司开业以来,理财公司已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截至今年6月末,32家理财公司管理的存续规模达到了27.48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已升至89.61%,较年初提升了4.44个百分点,显示出行业专业化转型的显著成效。然而,与此同时,非持牌中小银行自营理财规模却在加速收缩,截至6月末,银行机构(不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规模同比减少了24.04%。
在理财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如何通过差异化布局参与竞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人士建议,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和服务灵活性,专注于开发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特色理财产品,或是加强与理财公司的合作,通过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解决方案来吸引特定客户群体。
对于部分中小银行而言,退出主动管理领域、转向代销模式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分析人士指出,非持牌中小银行自营规模收缩是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小银行已逐步切入理财代销业务,不断丰富理财代销产品货架。同时,中小银行还可考虑发力高净值客群综合财富管理服务、利用AI技术针对细分客群推出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等,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