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8月14日消息,在当今“万物皆可拍卖”的潮流下,银行股权也逐渐成为拍卖市场的常客。这一现象反映出金融领域的多元化趋势,同时也暴露出中小银行股权处置的新挑战。
观察发现,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的股权频繁出现在各类网络拍卖平台上,“打折促销”、“1元起拍”等标语屡见不鲜。尽管如此,仍有大量中小银行股权无人问津,甚至多次拍卖都未能成交,陷入尴尬境地。
据ITBEAR了解,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信息显示,今年8月中下旬,长安银行将有1.47亿股股权分两次进行拍卖,起拍价总计约3.32亿元。其中,9565.7万股股权于8月19日开拍,起拍价2.21亿元,每股2.31元;另5103.92万股股权则于8月22日开拍,起拍价1.11亿元,每股2.17元。然而,截至报道时,尽管上千人围观,但无人报名参拍。
年报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末,长安银行每股净资产为3.95元。显然,这两笔股权的拍卖起拍价均低于其去年末的每股净资产。即便如此,拍卖仍未能吸引投资者。
杭州联合银行的股权拍卖也遭遇了类似困境。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显示,8月5日,该行3199.3万股股权因无人出价而流拍。这笔股权原持有人为北京天瑞霞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破产。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笔股权今年第三次拍卖,且连续三次流拍。起拍价已从最初的3.13亿元降至2.56亿元,但仍未能吸引买家。
此外,还有部分中小银行尝试以“1元起拍”的噱头吸引买家,但效果甚微。今年3月,鞍山银行、兰州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的股权以1元价格起拍,尽管吸引了众多围观者,但报名者寥寥。
除了上述银行,今年以来,还有长沙银行、四川银行、成都银行、济宁银行、江西银行、山东高密农村商业银行、兰州农村商业银行等数十家中小银行的股权被挂上拍卖平台。然而,从拍卖结果来看,部分中小银行的股权转让频频遇冷,多次拍卖、几度折价后仍流拍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小银行股权拍卖为何效果不佳?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这主要与部分中小银行此前经营管理粗放、内部治理不够完善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投资者对部分中小银行股权价值认可度不高,对其经营与发展前景的担忧。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则认为,中小银行股权频频流拍,是市场对股权标的未来前景信心不足的表现。但她也指出,这部分遭遇拍卖的股权通常只占银行总股权的较小一部分,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影响有限。
苏筱芮建议,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优势,确立明确的服务定位,与其他银行展开差异化竞争,用扎实的业绩提升市场口碑、获取外部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