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人民币国际化新路径:绿色能源与算力引领“绿色石油”时代

时间:2025-08-16 00:17:52来源:新浪财经编辑:快讯团队

在东南亚某国的初夏午后,一场联合招标会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评标委员会的桌上,两份来自中国企业的报价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份是关于“光伏+储能”园区电站的总包方案,涵盖了设备供应、施工建设、并网服务以及全周期的运维管理,承诺按年提供稳定的清洁电力,价格机制和质保条款清晰明了;另一份则是长期“可负担算力”服务方案,以算力小时为单位计价,明确了吞吐量、延迟、可用性等SLA标准,并附带迁移工具、模型优化及本地化技术支持。

引人注目的是,两份方案的结算币种均选择了人民币。得益于本地银行早已开通的跨境人民币账户,以及财政部门与监管机构完成的外汇风险处理安排,采购方面临的已不再是宏观层面的“去美元化”讨论,而是一个可以直接落地执行的商业决策。在电力供应稳定、算力成本低廉的前提下,以人民币签订多年合约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并非虚构。清洁电力和算力正在被打造成为可计量、可交付、可交易的标准化商品,其影响力堪比历史上的石油,正在重塑生产与治理的逻辑。而在这套新规则中,人民币正逐渐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交易货币。

回顾历史,每一次能源和技术范式的转变都伴随着技术体系与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次,清洁电力成为了主角。其革命性不仅在于从无到有,更在于成本曲线和规模曲线的同步下降。得益于大基地开发、柔性并网、储能与负荷管理技术的突破,间歇性发电逐渐具备了工业化的可预测性。

中国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扮演着全球供给侧主力的角色。从硅料、组件、逆变器到储能与EPC,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全球最大的制造能力,使得度电成本降至全球最低水平。这种供给格局催生出一个历史类比:当一种关键能源由中国主导供应,并能稳定输送到多国市场时,人民币计价结算就拥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这与“石油—美元”机制的形成逻辑颇为相似,只是这一次的底色是绿色,还叠加了可核证的“绿色溢价”,为融资、保险和长期对冲提供了更透明的基准。

与此同时,算力也在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立的、可度量、可交易的基础生产资料。无论是训练模型、部署推理服务,还是运行数字孪生模拟,都需要消耗明确可标价的算力能力。配合SLA指标,算力服务形成了可比、可审计的交付标准。这种标准化使算力具备了与石油类似的通用商品属性,可以签订长期合同,甚至衍生出期货与对冲市场。

中国的算力产业并未落后,反而在硬件、软件和服务端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硬件方面,服务器、加速卡、液冷、网络等环节的工程化能力不断提升;软件方面,大模型、编译器、训练框架、分布式调度等快速迭代;服务端,企业开始提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可负担算力套餐”,单位算力成本有望进入世界前列。

随着算力成本效率的不断提升,算力有望成为可以对外输出的战略性物资。届时,海外客户采购的将不再是硬件设备,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算力服务。人民币将不仅作为一次性结算工具,还将升级为经营性成本货币。当多年期算力合同被银行、保险和长期资金认可为可抵押、可持有的资产时,人民币将获得资产负债表上的“持有地位”。

要让人民币在清洁电力与算力领域成为首选货币,需要构建包括“价签、水管、水池”在内的完整体系。价签方面,清洁电力需要在合同中明确绿色电力证书、方法学、第三方核证等要素,形成可交易的绿色溢价;算力则需要统一SLA指标和计费口径,确保不同供应商、不同地区的交付可比、可审计、可对冲。水管方面,跨境结算体系需要顺畅、低摩擦、可预期,降低采购方的币种转换意愿。水池方面,要形成人民币持有习惯,必须有可配置的安全资产池,如人民币计价的政策性绿色债券和基于长期PPA和算力服务合同的真实世界资产凭证化产品。

当这一体系成型后,人民币将在清洁电力与算力领域成为习惯性选择,无需说服任何人。这一趋势正如当年的石油美元一样,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力量。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