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百果园高价水果及其董事长余惠勇的“教育消费者成熟”理论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事件起源于网络上流传的一张购物小票,上面显示四个进口樱桃李售价51元,两个新西兰苹果则要68元,不少年轻消费者对此表示震惊,并戏称“百果园自由”难以实现。
就在这一风波爆发前几天,余惠勇在一则视频中阐述了其商业理念,他认为商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则是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他强调,选择了后者。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的话题直冲微博热搜榜首,消费者纷纷质疑:“吃个水果还要被教育?”
余惠勇的视频中,他身着白衣,扎着小辫,显得自信满满。他解释说,消费者往往因为对水果品质的认知不足,容易被低价吸引,而百果园的使命则是引导消费者理解高价背后的高品质。他强调,如果想给顾客留下便宜的印象很容易,但百果园坚守高品质,不愿迎合消费者的低价偏好。
然而,这种姿态立即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反感。不少网友吐槽:“月薪两万也吃不起”、“吃个水果还被教育,真是够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消费者花费高价购买水果后,却发现品质并不稳定,有时甚至与普通水果无异,这种所谓的“教育”更像是一种讽刺。
不仅如此,百果园的市场表现也与其“教育”逻辑大相径庭。近年来,百果园频繁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如加盟店使用腐烂水果制作果切、虚标规格等,与其标榜的“高品质”形成鲜明对比。消费者反映,高价购买的水果品质不稳定,有的西瓜寡淡无味,有的榴莲长虫却退款困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百果园的投诉超过2900条,其中约60%涉及水果变质、售后推诿等问题。有消费者甚至因食用变质水果就医后仍未获得赔偿。这些负面新闻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百果园的不信任。
随着市场选择的增多,消费者开始流向更实惠的渠道。山姆超市、社区团购等平台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与此同时,百果园的经营数据也揭示了其面临的深层危机。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收入同比下降9.8%,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3.86亿元。线下门店数量也在大规模收缩,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仅剩5127家,较上年净减少966家。
在经济下行期,性价比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首要标准。高端水果定位与大众消费能力出现明显脱节,不少网友质疑:“月薪两万也嫌贵,经济下行期谁为‘水果刺客’买单?”余惠勇曾强调真正的好水果供不应求所以贵,但市场上,山姆、Costco等会员制超市通过产地直采和规模化优势,能以更低价格提供同等级水果。
加盟商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期,陆续有加盟商爆料称遭遇强制压货、价高卖不动、亏损严重等问题。竞争对手也趁机推出促销活动,进一步挤压了百果园的市场份额。
这一系列事件不禁让人联想到钟薛高的衰落。同样以高端自居,同样在舆论危机中摆出“消费者不懂”的姿态,最终都被市场所抛弃。如今,百果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消费者开始集体反思,并掀起“退卡”讨论,品牌危机已蔓延至核心用户群。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百果园能否挽回消费者的信任,重新站稳脚跟,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