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娱乐的交汇点上,一个新的风口正悄然兴起——AI短剧。这一融合了人工智能与短视频的创新形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AI技术飞速发展,而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也迅速走红网络。当两者相遇,便催生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由AI生成的猫猫狗狗演绎的抓马情节,或是介于传统短剧与动漫之间的AI漫剧,不仅在网络上收获了极高的播放量,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转发。
这股热潮也吸引了资本的目光。近日,“AI动漫工业化生产平台”灵境万维宣布完成了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成为AI短剧领域的又一重磅消息。与此同时,与快手可灵AI合作推出了标杆作品《新世界加载中》的AIGC团队“异类Outliers”,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而备受瞩目。异类创始人陈翔宇透露,团队今年的产能已经全部被预定,且正在考虑开放新一轮融资。
头部短视频平台的积极参与,更是为AI短剧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快手早在2024年就推出了“星芒短剧&可灵AI大模型”创作者孵化计划,并举办了“星有灵犀- AI短剧创作大赛”。抖音也不甘落后,与即梦AI启动了“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提供资金、流量等多重扶持。
AI短剧的兴起,不仅为传统短剧公司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也改变了短剧行业的格局。随着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国内短剧行业的资源进一步向头部平台集中。这一变化使得一些体量有限的短剧平台开始寻求新的出路,而AI短剧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演进和开放,进一步推动了AI短剧的发展。快手CEO程一笑透露,可灵AI的收入规模已达到1.5亿元,其中P端付费订阅会员贡献了近70%的营业收入。这些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更多的非专业团队能够参与进来。
AI短剧的制作成本相较于传统短剧大大降低,从原本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降低到了10-15万元。这不仅吸引了大量个人和小团队的加入,也使得AI短剧的产量大幅提升。例如,剧点短剧已经组建了一个70余人的AI短剧团队,每月产能可达20-30部,是传统短剧的近10倍。
尽管AI短剧在制作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其质量却并未因此妥协。许多AI短剧在内容上仍然保持着与传统短剧相似的吸引力,如爽文叙事、IP改编等。同时,一些有平台和技术支持的团队还在不断探索原创内容和视频生成技术的边界。
以《新世界加载中》为例,这部作品不仅拥有独树一帜的美术风格和剧情设定,还在动作、人物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这得益于异类团队与可灵AI的紧密合作,以及他们在制作流程、人员配置和发行逻辑上的不断创新。
除了内容和制作层面的探索外,许多发力AI短剧制作的短剧公司还在致力于相关工具的研发。灵境AI整合了不同垂类大模型,开发了一套全流程AI短剧制作工具;剧点短剧则自主研发了AI短剧智能综合体,通过设定工作流程和整合不同大模型的优势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AI概念的短剧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备受青睐。剧点短剧副总经理吕少龙透露,如今投资机构更关注的是公司的AI工具而非AI短剧本身。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对AI短剧未来发展的高度认可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