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汽车智能化浪潮下,德赛西威业绩飙升,国产替代进程提速

时间:2025-08-28 06:15:16来源:证券市场周刊编辑:快讯团队

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的汹涌推进,整个汽车行业已迈入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据业内机构预测,未来两年内,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将从高端市场迅速渗透到10至20万元价格区间的中低端大众车型市场,这一趋势不仅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链价值的提升,同时也为国产替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期,德赛西威发布的半年报揭示了这一趋势的强劲动力。报告显示,公司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6.44亿元,同比增长25.25%,归母净利润为12.23亿元,同比增长高达45.82%。特别是在第二季度,公司营收达到79亿元,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16%,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也分别实现了41%和56%的同比增长。业绩的超预期表现主要得益于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业务的持续放量。

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94.59亿元,同比增长18.76%,辅助驾驶业务则实现营业收入41.47亿元,同比增长55.49%。公司在上半年获得的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超过180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

近年来,汽车智能化行业经历了从萌芽期到渗透初期,再到高速发展期的转变。市场规模和渗透率均保持稳定增长,并逐渐向低端车型市场扩展。各大车企正积极寻求辅助驾驶技术的成本降低方案,以抢占20万元及以下车型市场,这将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价值量的提升。

从行业数据来看,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567亿元增长到2026年的1249.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4%。智能座舱的整体渗透率预计在2025年将达到76%,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在辅助驾驶方面,国内正处于L2等级技术的普及阶段,部分车企已经开始探索从L2向L3等级的跨越。截至2024年上半年,达到L2等级或以上的渗透率已超过5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技术在中高端车型的渗透率已经较为成熟,而低端车型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增量市场。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智能座舱在30万元以上车型的搭载率连续三年超过60%,50万元以上车型的搭载率更是超过80%。而在辅助驾驶方面,20万元以下车型的L2等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10至20万元车型的渗透率尚未达到40%,10万元以下车型则基本不具备L2等级辅助驾驶功能。

然而,智能座舱及辅助驾驶技术正在快速向低价车型兼容。目前,10至30万元车型已实现大规模上量,其中10至20万元车型的搭载率已达到72%。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低端车型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增加。例如,比亚迪在2025年2月发布的智能化战略中,宣布全系搭载高阶辅助驾驶技术,这将带动更多汽车企业加速在辅助驾驶领域的布局。

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域控制器的渗透率相对较低,但未来上升空间和降本空间均较大。作为车辆控制系统的“大脑”,域控制器负责接收、处理和发送各种信息,以确保车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座舱域控前装搭载率为16.5%,至2024年一季度已提升至21.5%。座舱域控正加速向中低端车型渗透,而辅助驾驶域控的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

为了降低辅助驾驶技术的成本,各大车企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其中,“视觉感知方案+高算力芯片辅助驾驶域控器”正成为低价格车型辅助驾驶的主要解决办法。这一方案无需激光雷达,以摄像头为主导,成本较低,更易在低价格车型上搭载。同时,高算力芯片的辅助驾驶域控器能够支持高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从而带动辅助驾驶域控器整体渗透率的提升。

汽车智能化降本需求背后是产业链各个环节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与海外厂商相比,国内厂商在成本、合作模式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国内整车厂的崛起和国内外市占率的提升,国内汽车产业链不断成长。在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以及智能座舱等领域,国内厂商正在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辅助驾驶及座舱芯片方面,国内厂商的市占率正在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24年1至8月,国内乘用车L2+以上芯片供应商中,英伟达、特斯拉等海外厂商的市占率超过60%,而华为海思、地平线等国内厂商的市占率则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至33%。在座舱域控芯片市场中,虽然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国产芯片已经开始放量,华为、芯擎科技等企业的市占率正在逐步提升。

感知传感器方面,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具有较大的增量空间。随着辅助驾驶技术的下沉,摄像头的出货量将加速增长。同时,激光雷达厂商也在持续降本,产品份额将快速提升。这些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智能化产业链的发展。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