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本田通过与东风、广汽两大汽车集团合作,以合资形式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凭借飞度、雅阁等经典车型迅速站稳脚跟。然而,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本田在华汽车业务遭遇挑战:东风汽车拟出售所持合资股份,广汽本田销量显著下滑,2024年本田在华汽车销量仅85.2万辆,较此前连续九年维持的百万辆级水平大幅缩水。
与汽车业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田摩托车在中国市场持续保持强劲竞争力。通过新大洲本田、五羊本田两家合资企业,本田2024年在中国售出摩托车134.2万辆,仅次于豪爵摩托的193.97万辆。全球范围内,本田摩托车业务更显统治力:2024财年全球销量达2057万辆,创历史新高,营收3.62万亿日元(约合231亿美元),净利润6634亿日元(约合42.1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高达18.3%。
对比中国本土企业,2024年全球摩托车销量十强中,豪爵、隆鑫、宗申三家中国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仅7.4%,不足本田的三分之一。若将范围扩大至中国前十摩托车企业,其总销量仍不及本田。这种差距在印度市场同样显著:本田印度公司2024年销量达583万辆,占其全球总销量的28.4%,通过四家工厂实现年产610万辆的产能,配合7000余家经销商构建的庞大网络,使其在印度市场力压本土品牌。
本田的竞争优势源于多重因素。技术层面,自1947年涉足摩托车业务以来,本田始终紧跟行业变革:从二战后日本资源匮乏期推出的轻便引擎,到石油危机期间研发的低油耗CB750系列,再到铝合金材料应用与电喷系统普及,直至近年布局电动摩托车领域,其技术路线始终与市场需求同步。产品矩阵方面,本田覆盖全价格段:低端市场以Super Cub系列(全球销量超1亿辆)为代表,中端市场CB500系列兼顾通勤与运动需求,高端市场Gold Wing系列则以大排量豪华车型占据市场。
品牌建设层面,本田通过参与国际顶级赛事巩固专业形象。在世界摩托车锦标赛(MotoGP)中,本田累计获得25次制造商冠军、21次车手冠军,胜场数超800次;达喀尔拉力赛上,其NXR750、NXR800V车型助力车手四度夺冠。这些赛事成绩不仅提升品牌曝光度,更强化了“可靠、专业”的市场认知。
本地化战略是本田成功的另一关键。在美国市场,本田1979年建厂后构建覆盖全美的经销网络,突破关税壁垒的同时,大排量摩托车销量超越哈雷等本土品牌。东南亚市场,本田自1967年泰国建厂起,逐步在越南、印尼、菲律宾布局,2024年四国销量合计超千万辆,占其全球总销量近半。
尽管本田摩托车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但国行版本因法规限制(如13年强制报废)及技术投放保守,在油耗、续航、做工等方面逊于海外版。这为中国摩托车企业提供突破契机:技术层面需提升大功率引擎、电喷系统等核心能力,同时抓住电动化趋势;市场层面需加强海外布局,通过本地化生产与经销网络贴近目标市场;文化层面需培育摩托车文化,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当前中国摩托车企业仍以代步需求为主,职业赛事与文化活动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成为制约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