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1年来,该区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六个万亿元台阶,现已成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如何通过产业协同与创新合作提升上市公司品牌价值,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总榜TOP3000"的统计,2025年京津冀地区共有416家企业入围,品牌总价值达99581.76亿元。其中北京企业占据绝对优势,329家上榜企业品牌价值合计93417.65亿元,占比高达93.81%。区域品牌价值前十位均为北京上市公司,中国移动以8455.3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榜首。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13个地级市及省直管市的上榜企业品牌总价值均未突破千亿元大关。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专家眭谦分析指出,三地发展差异源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定位的不同。北京依托密集的教育资源、创新产业集群和雄厚金融资本,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占据优势;天津凭借工业基础和港口优势形成外向型经济;而河北传统产业占比过高,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相对匮乏,导致品牌价值提升受限。这种产业分工格局使得京津在研发设计、品牌管理等环节形成高利润率,河北则因承接中低端制造业面临品牌溢价不足的困境。
行业数据显示,近四年京津冀地区电信行业品牌价值增长超万亿元,主要得益于中国移动回归A股的带动效应。石油、建筑等传统行业保持稳定增长,而休闲产业(含娱乐、旅游等)表现低迷,品牌价值累计下降534.59亿元,上榜企业减少10家。眭谦认为,消费市场周期性波动是导致休闲行业品牌价值下滑的主因,但随着提振消费政策落地和消费环节"堵点"打通,该领域有望迎来价值回升。
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专家建议采取双向突破策略。外部协同方面,可推动京津头部企业将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向河北延伸,共建跨区域创新平台;内部提升方面,河北需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数字经济和绿色科技企业,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品牌。通过内外联动,逐步构建均衡发展的区域品牌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