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首个交易日,A股市场表现强劲,一举站上3900点,创下近十年新高。回顾全年,各主要指数均实现显著上涨,上证指数年内涨幅达17.37%,深证成指涨幅31.79%,创业板指涨幅更是高达52.31%。与此同时,北证50和科创50指数年内分别上涨47.02%和55.63%,显示出科技板块的强劲动力。
港股市场同样表现不俗,恒生指数年内涨幅约33.36%,国企指数上涨30.73%,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达44.83%,科技股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支撑。
相比之下,美股市场年内涨幅相对温和。数据显示,道琼斯指数年内上涨约9%,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9%,标普500指数上涨14%。尽管涨幅不及A股和港股,但美股科技巨头股价持续走高,仍吸引全球投资者关注。
从全球股市表现来看,科技股成为今年市场的主角。美股“科技七巨头”股价屡创新高,A股和港股的科技股则经历估值修复,成为市场热点。科技板块的活跃,推动了相关指数的大幅上涨。
随着A股突破3900点,市场对其估值是否合理产生关注。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沪市全市场平均估值约16.06倍,其中主板平均估值14.41倍,科创板平均估值达71.82倍。深圳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深市全市场平均估值约31.95倍,主板平均估值25.33倍,创业板平均估值约50.97倍。
其他宽基指数方面,截至10月8日,上证50平均估值约11.86倍,沪深300平均估值约14.42倍,中证500平均估值约35.83倍,中证1000平均估值约48.45倍。从行业板块来看,地产、白酒、食品、消费红利等行业PE百分位均低于10%,处于低估状态;中概互联、中证医疗等行业PE百分位低于30%,估值合理或偏低。
今年A股市场呈现明显分化特征,科技股大幅上涨,估值远高于其他行业;而白酒、食品、地产、消费等板块表现疲软,跑输市场指数。这种结构性行情与2007年和2015年的整体牛市形成鲜明对比,投资者若选错方向,即使身处牛市也可能难以获利。
从整体估值来看,3900点的A股市场并不算贵。沪深主板平均估值仍处于合理范围,上证50和沪深300估值甚至处于低估状态。与美股三大指数平均估值超30倍相比,A股和港股估值仅为其一半,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当前A股牛市呈现结构性特征,“中小登股”与“老登股”之间存在明显跷跷板效应。“中小登股”活跃时,会吸引“老登股”的存量资金;而当“中小登股”行情降温,资金可能重新流向“老登股”。
数据显示,科创板平均估值达71.82倍,创业板平均估值近51倍,与恒生科技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相比,存在高估风险。若市场炒作情绪降温,这些板块可能面临估值修正压力。
3900点以上,市场需要更多热点和权重板块合力推动,才能突破4000点关口。今年以来,上涨行情主要由“中小登股”驱动,未来冲关阶段,“老登股”能否接力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