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金行业迎来新一轮ETF布局热潮。鑫元基金正式宣布启动旗下首只ETF产品——鑫元中证800红利低波动ETF的认购,标志着这家成立12年的基金公司首次进军ETF领域。与此同时,深耕主动权益市场的兴证全球基金也通过申报沪深300质量ETF开启ETF业务,交银施罗德基金则在时隔14年后重启ETF发行,申报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
当前中国ETF市场已形成明显梯队格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头部两家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占比超40%,形成断层式领先优势,第二梯队公司紧随其后,而剩余数十家基金公司仍在追赶。值得注意的是,全市场管理规模前20的基金公司已全部完成ETF布局,标志着ETF正式成为行业标配。
从发展历程看,中国ETF市场经历长期蛰伏后迎来爆发期。2020年前,全市场ETF总规模不足1万亿元,直至2023年才进入快速增长通道。这种转变与市场环境变化密切相关——2020年A股行情催生大批明星基金经理,但随后市场调整导致主动管理产品业绩下滑,投资者开始转向工具化特征更强的ETF产品。兴证全球基金的转型颇具代表性,其明星基金经理谢治宇管理规模曾近千亿元,而公司最终选择在2025年通过采购ETF业务系统、申报产品完成战略转向。
多家基金公司通过ETF实现逆袭的案例印证了这一赛道的潜力。华夏基金在2018年管理规模排名下滑至前十边缘时,通过连续发行ETF产品重返行业榜首,目前管理113只ETF、规模达8986.40亿元。华泰柏瑞基金的转型更具戏剧性,其2012年发行的沪深300ETF凭借"T+0"交易机制脱颖而出,首募规模和流动性均超越同期嘉实基金产品,助力公司从中小型机构跃升为指数投资领域龙头。
但ETF业务并非坦途。相较于主动权益基金1%以上的管理费,ETF普遍低于0.5%,新发宽基指数产品更是低至0.15%。某前公募人士透露:"搭建ETF管理系统的前期投入可达数千万元,微薄利润只能通过规模扩张弥补。很多公司明知短期难盈利,仍选择布局,因为这可能是资管行业的未来方向。"
对比海外市场,中国ETF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美国规模前三的ETF产品管理费均低至0.03%,而中国最大沪深300ETF在2024年降费后仍维持0.15%水平。华南某公募人士指出:"ETF最终会呈现头部集中趋势,小公司发展难度较大。基金公司需要明确差异化定位,通过精准营销和成本控制构建局部优势,而非盲目扩张。"数据显示,当前市场近60家ETF管理机构未来可能面临进一步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