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这座以“人间天堂”闻名的千年古城,如今正因一家民营企业的崛起而焕发新的活力。盛虹控股集团以5656.23亿元的年营收跃居江苏民营企业第二,其发展轨迹堪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集团创始人缪汉根的人生轨迹颇具传奇色彩。1965年生于江苏吴江的他,祖籍浙江绍兴,父亲缪金福早年为逃荒定居苏州,在染厂当起普通工人。童年记忆里,父亲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与姐姐车间里飘出的蚕蛹气味交织,构成了他对工业最初的情感认知。
1983年高考失利后,缪汉根进入丝织厂担任会计兼仓库管理员。虽然月薪微薄,但基层岗位让他积累了宝贵的行业经验。从普通职员到副厂长,他用了整整九年时间完成职业蜕变。1992年,新办的砂洗厂厂长职位成为他创业生涯的起点。
创业初期,盛虹仅有两个简陋车间和几台二手设备。面对鹰翔、东方等行业巨头的竞争,缪汉根选择差异化竞争策略。他带领技术团队反复调试染料配方,亲自跑遍长三角市场寻找商机。1993年,一款新型手掌花布料的研发成功,成为企业发展的转折点。
当时市场上仅存的三台专用设备被缪汉根团队收入囊中,通过控制稀缺资源迅速占领市场。首年盈利即达千万级别,这种“小鱼吃大鱼”的扩张模式初显成效。1994年并购永和印染后,企业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仿羊绒印花产品更创下“先款后货”的行业奇迹。
1997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后,盛虹资产从200万元跃升至千万级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缪汉根逆势扩张,先后收购坛丘印染和东方印染。这种看似冒险的决策背后,是他对行业周期的精准把握——通过拆分非核心资产成立虹胜宾馆,既盘活闲置资源又降低运营风险。
进入21世纪,缪汉根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2003年启动的2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标志着盛虹从传统印染向高端化纤的转型。与日本东丽的技术竞赛中,企业投入20亿元研发超细纤维,最终突破0.15dpf的技术极限,产量超过欧美日韩总和。
产业链垂直整合战略随之展开。热电厂的投运解决了能源供应瓶颈,石化炼化项目的落地则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闭环。这种“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模式,使盛虹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质量上获得双重优势。
资本市场成为企业扩张的新引擎。2018年通过借壳上市,东方盛虹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36亿元炼化项目募资、50亿元可转债发行、10亿元绿色债券获批,缪汉根展现出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即便2019年借壳丹化科技计划受挫,他仍通过注入斯尔邦资产实现主业强化,推动股价从9元飙升至41元。
财务数据显示,缪汉根夫妇持股比例超过40%,个人身家达800亿元。但这位掌舵者始终保持清醒,他常说的“六七成把握就出手”已成为企业决策的黄金准则。从传统制造到新能源、高端纺织的多领域布局,盛虹已形成独特的“三头并举”发展模式。
2025年,盛虹以世界500强第161位、中国企业500强第40位的成绩证明其战略正确性。但高速扩张带来的隐忧同样存在:300亿元负债规模、市盈率超过行业均值两倍的估值水平,都在考验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面对新能源材料市场的激烈竞争,缪汉根的下一个战略抉择或将决定企业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