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烫牛肉米粉的热度还未消退,面馆赛道已然成为餐饮市场的下一个焦点。南北各地涌现出一批新锐品牌,它们在完成区域市场验证后,正以差异化模式向全国扩张,重新定义着面食消费的场景与价值。
本帮面品牌的全国化进程尤为显著。以王繁星为代表的上海本帮面馆,凭借"名菜入浇头"的创新模式,在24座城市开出50余家门店。其核心策略在于将经典沪菜转化为现炒浇头,通过38元至45元的定价体系,让消费者感受到"一碗面吃两道菜"的价值感。这种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面馆的价格天花板,更通过现炒工艺强化了产品的新鲜度认知。
在杭州,椿芽·鲜牛肉拌川以地域特色为突破口,创造了单日18轮翻台的惊人业绩。该品牌将拌川制作流程标准化为双灶同步操作:一灶汆面保持筋道,一灶现炒浇头。其60平方米门店搭配20平方米外摆区,日均接待量突破700人次。创始人强调的"四十下颠锅"工艺与现切牛肉标准,配合虾爆鳝、猪肝等创新浇头,将人均消费稳定在50元区间。
北方市场则呈现出混搭创新特征。源自沈阳的礼面品牌,在辽宁开出20家门店后,今年将触角延伸至青岛与内蒙古。其产品矩阵融合了陕西油泼面、川味爆肚面等多元风味,20元至28元的主力价格带,配合煎饺、炸鸡叉等12种小食,成功将客单价提升至30元。青岛万象城店周末午市上座率达90%,服务员巡场添水等细节服务,打破了传统面馆的服务边界。
与新品牌的稳健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期依赖资本驱动的"面馆新贵"正遭遇增长瓶颈。2021年获得超14亿元融资的头部品牌,2023年新增门店数较2021年下降38%。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直言:"29元的金汤酸辣牛腱子面,肉量与价格严重失衡,团购后10元才觉物有所值。"这种价格与价值的错位,在消费降级趋势下愈发凸显。
深究原因,前期品牌过度依赖装修升级与选址溢价,产品本质未获突破。当消费者为环境支付10元溢价后,发现获得的仍是标准化牛肉面,复购意愿自然下降。某连锁品牌2023年闭店率同比上升15%,印证了单纯环境升级的不可持续性。
新锐品牌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构价值体系。王繁星通过"上海名菜浇头化"策略,让消费者产生"花面钱吃硬菜"的心理暗示;椿芽的现切现炒工艺,精准击中预制菜时代的消费痛点。礼面更是在菜单设计上突破品类限制,加入小笼包、糖水等品类,将消费场景从工作餐延伸至家庭聚餐。
产品结构创新带来显著成效。礼面青岛店数据显示,35%的顾客会选择"面+小食+甜品"的组合消费,客单价较单点提升42%。王繁星上海门店的晚市时段,家庭客群占比达28%,较传统面馆提升17个百分点。这种从"刚需快餐"到"休闲正餐"的转型,正在重塑面馆的商业逻辑。
服务细节的升级同样关键。礼面推出的"落座奉茶"服务,配合每15分钟一次的巡场添水,将快餐服务标准提升至正餐水平。椿芽杭州门店设置的明档厨房,让消费者直观看到现炒过程,这种"可视化新鲜"策略使复购率提升23%。
在这场品类革新中,南北品牌展现出不同的进化路径。南方品牌深耕地域文化,将地方名菜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北方品牌则通过品类融合创造新鲜感。但共同点在于:通过产品创新、场景拓展、服务升级构建价值壁垒,而非简单依赖环境或流量优势。
当消费者开始用"值不值"替代"贵不贵"作为消费决策标准时,面馆赛道的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那些能将地方特色、现制工艺、场景体验深度融合的品牌,正在书写面食消费的新范式。这种转变不仅影响着粉面品类,更为整个餐饮行业提供了价值升级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