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黑马平台举办的消费行业论坛上,启承资本创始人常斌结合多年投资经验,深入剖析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他通过多个典型案例,揭示了消费需求迭代带来的商业机会,为从业者提供了战略参考。
线下商业场景的分化成为显著特征。传统百货商场客流持续下滑,而上海大悦城、北京合生汇等创新型商业体却保持高人气。这种差异源于消费者对"千店一面"购物环境的厌倦,以及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在超市领域,胖东来通过深度本地化运营,将顾客服务做到极致;比优特则通过优化供应链效率,在行业寒冬中实现逆势扩张。这些案例表明,精准匹配区域消费需求的能力已成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消费市场的地域格局正在重构。受互联网行业调整影响,一二线城市消费信心有所波动,而三四线城市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人才从高线城市向二三线迁移的趋势,带动了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连锁品牌在下沉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这些品牌的门店中超过60%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印证了"消费下沉"已从概念变为现实。启承资本的投资实践显示,社区商业领域正孕育着巨大机会。
钱大妈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该品牌独创的"日清模式"配合夜间梯度折扣策略,既保证了商品新鲜度,又通过游戏化促销激发消费热情。在广东市场,其门店数量从200家快速增长至2000家,验证了社区生鲜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锅圈食汇则通过整合上游供应链,去除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冷冻食材,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万店网络。
针对"万店连锁是否依赖资本驱动"的争议,常斌提出商业模式设计才是关键。以零食很忙为例,该品牌通过优化加盟体系、强化供应链管控,在未进行外部融资的情况下,门店数量突破15000家。其成功在于构建了生态体系:总部作为模式设计者与供应链组织者,与数千个加盟商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共同服务终端消费者。
辨别真正具备万店潜力的品牌,需要考察两个核心维度:是否为消费者创造真实价值,以及盈利模式是否健康。锅圈食汇通过自建工厂与优化物流,将加价率控制在合理范围,既保障加盟商利润,又维持终端价格竞争力。这种"后端重投入、前端轻运营"的模式,为判断加盟品牌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标准。
新消费品牌的崛起路径呈现"线上起家、全渠道发展"的特征。十月稻田通过京东等电商平台,用8年时间实现从零到十亿的规模突破,线下渠道扩张后三年内营收突破五十亿,最终成功登陆资本市场。该品牌抓住新兴渠道红利,以数字化运营实现供应链扁平化,将新鲜大米从工厂到餐桌的周期缩短至3-5天,重新定义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食品饮料领域的创新同样印证了消费者需求驱动的逻辑。果子熟了品牌敏锐捕捉到女性消费者对无糖茶"去苦涩化"的需求,推出栀子乌龙、竹香龙井等花香系列,迅速跻身行业前三。这种基于细分人群的精准创新,正在多个品类中催生新势力,改变了传统消费市场的竞争格局。
对于供应链企业转型品牌化的路径,常斌提出能力矩阵理论。成功品牌需要同时具备消费者洞察、产品开发、渠道运营、供应链管控等核心能力。供应链企业若想转型,需补足用户需求理解与品牌运营能力;而品牌企业自建工厂时,则需评估是否能在上游环节建立差异化优势。这种双向能力构建,将成为未来消费企业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