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科研团队在天文探索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现了一颗名为J0731+3717的“逃逸之星”,这颗恒星源自M15球状星团。这一发现不仅令人瞩目,更为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确凿证据。
据悉,该研究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携手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取得的。研究团队通过对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探测器和我国郭守敬望远镜等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J0731+3717的神秘面纱。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教授黄样介绍,人类目前已知的黑洞主要分为恒星级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两类,而中等质量黑洞则介于两者之间。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中等质量黑洞是恒星级黑洞成长为超大质量黑洞的关键环节,但此前一直缺乏确凿证据。
此次发现为M15球状星团中心存在中等质量黑洞提供了有力支持。科学家们认为,J0731+3717的高速逃逸是由于一对密近双星从中等质量黑洞附近经过时,被强大的潮汐力撕开,其中一颗星被黑洞捕获,而另一颗星则以高速弹出。这一动力学证据为中等质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此前的研究表明,M15球状星团中心可能存在一个质量介于1700至3200太阳质量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但这一推测一直无法得到确证。此次发现不仅解决了这一长期存在的争议,还为未来的天文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表示,随着人类大规模光谱巡天数据的不断积累,未来有望发现更多从球状星团弹射出来的高速星。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神秘”的中等质量黑洞,推动天文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