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证券行业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违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中国证监会、各地证监局及沪深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共向49家券商发出了73份监管函,相比去年同期的121份监管函,数量减少了近四成。尽管被“点名”的券商数量略有增加,但监管力度和效果却更为显著。
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监管机构采取的数字化监管方式。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指出,数字化监管能够提前发现券商的违规瑕疵并进行预警,从而有效降低了违规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这也反映出在持续的强监管下,券商的合规意识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尽管整体监管形势向好,但仍有一些券商因违规问题被多次“点名”。中信证券及其分支机构成为上半年被“点名”次数最多的券商,共收到了4份监管函。其中,中信证券在上交所相关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申请过程中,因未及时报告自身因首发上市业务受到纪律处分的情况,导致出具的核查意见与实际情况不符,公司及4位保荐代表人均被监管警示。中信证券还因未充分核查发行人经销收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问题,被深交所书面警示。
平安证券及其分公司也多次受到监管关注,分别涉及证券经纪业务、投行保荐业务以及分公司个别从业人员的违规情形。与此同时,浙商证券、华英证券、渤海证券等19家机构也被“点名”两次,其余28家券商则各被“点名”一次。
在上半年监管点名的违规问题中,券商保荐业务的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成为高发区。东吴证券因在国美通讯和吉林紫鑫药业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中的未勤勉尽责行为,被证监会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合计被罚没1506.44万元。渤海证券也因在财务顾问核查工作中出具虚假核查意见,被责令改正并罚款。
一些券商甚至直接参与掩盖真实交易。例如,平安证券作为昆腾微电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保荐机构,因设计并实施掩盖大股东向管理层及员工低价转让股份构成股份支付的解决方案,导致申请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在保荐代表人分类评定方面,上半年共有8名保荐代表人被评定为D类(暂停业务类),其中包括东吴证券的4名员工以及国金证券和国元证券的各2名员工。这一评定结果反映了部分券商在追求业绩的同时,忽视了合规要求和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
除了对券商业务违规进行打击外,监管机构还针对券商旗下员工的违规情形进行了多起处罚。例如,开源证券大连分公司因多名员工未区分客户实质是否满足合格投资者条件,主动为投资者代开不实收入证明用于合格投资者认定,被大连证监局责令限期改正并采取监督管理措施。中信证券绍兴分公司也因员工存在违规行为,导致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内部控制和廉洁从业风险防控不到位,与浙江分公司一同被监管责令改正。
王红英认为,券商旗下分支机构内部员工的违规问题往往与公司治理有关,因此公司本身及相关的业务端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这种“连坐”模式,可以在券商内部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的意识。未来,券商在规范员工行为方面,需要坚持做好内部审核,并进一步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在前端、中后台合规合法等层面,将重点管理措施融入业务活动当中,以确保各项业务更加规范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