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餐饮业社保新规来袭,小餐饮店如何应对成本骤增?

时间:2025-08-09 21:24:37来源:红餐网编辑:快讯团队

餐饮业的用工环境即将迎来重大变革。自9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所有用人单位,涵盖个体工商户及小型餐饮店铺,必须依法为员工缴纳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内的“五险”。任何形式的“协商放弃”或“自愿不缴”协议均被视为无效。

这一“应保尽保”政策的全面推行,预示着餐饮业的用工模式将更趋规范化,但同时也对当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粗放式”管理和经营模式构成了挑战。

长久以来,在餐饮行业中,“不交社保”已成为不少老板与员工间默认的“潜规则”,尤其在小型餐饮企业和街边小店更为普遍。对经营者而言,餐饮业本就面临着高房租、高食材成本和高人力成本的“三高”问题,利润空间有限。即使是只有寥寥数名员工的小店,社保支出也可能对其脆弱的现金流构成沉重压力。

从员工角度看,相较于社保这类长期福利,许多基层餐饮员工(尤其是外来务工者、中年劳动者及兼职学生)更看重实际到手的月薪。因此,主动要求“不交社保,工资高点”的现象并不罕见。由于餐饮行业人员流动性高,许多员工仅将这份工作视为短期过渡,对在当前单位积累社保年限并不在意,更倾向于即时的现金收入。

然而,随着社保新规的出台,这一行业默认的“默契”将被打破。新规明确指出,任何形式的“不缴纳社保”协议均不具备法律效力,即便是员工自愿签署的“放弃社保承诺书”也不例外。同时,若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员工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依据工作年限计算。

面对这一变革,一些餐饮经营者试图通过雇佣“兼职”或签订“合伙人协议”来规避社保责任。然而,这些做法同样面临法律挑战。根据规定,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岗位才被视为合法“兼职”。若员工实际出勤时间超出此限,即便签订的是“兼职合同”,仍将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企业仍需依法缴纳社保。至于“合伙开店”的做法,则必须提供清晰的合伙人协议、规范的分红记录,并能证明真正的合伙人关系,否则在仲裁和法院面前难以立足。

对餐饮业而言,用工规范化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对许多经营者来说,也意味着成本的急剧上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价格战、团购和外卖的冲击,餐饮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层层挤压。如今再加上社保支出,经营者的压力可想而知。

以广州一家现炒简快餐店为例,店主肖前(化名)估算,按照当地社保缴纳标准,每名员工将增加约1000元的人力成本,对于拥有6名全职员工的店铺而言,每月将额外支出6000多元。而经营早餐铺的王娟(化名)则表示,每月卖包子豆浆的纯利润约为1万元,若为两名帮工缴纳社保,每月将多支出4000多元,相当于利润直接缩水三分之一。

对于小型餐饮店经营者而言,他们并非不愿意为员工缴纳社保,而是实在无力承担。以北京一家包子铺为例,按照当地最低社保缴费基数计算,单位每月至少要为每位员工承担约1950元的成本。对于拥有5名员工的店铺而言,社保总成本已超过店铺的净利润。因此,一些经营者不得不考虑裁员或关闭店铺。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餐饮业的规范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业内人士指出,社保全面合规将推动行业进行“合规洗牌”,淘汰不规范经营的门店,提升市场集中度,促进整个行业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长远来看,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不仅是一项法律义务,更是构筑企业自身风险防火墙的重要举措。因此,与其抱怨或观望,不如积极应对,通过优化运营模式、推动智能化升级和灵活用工等方式,降低合规成本,提升竞争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