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近期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其个人斥资约10亿美元购入超过250万股公司股票。这一举措与特斯拉为其设定的万亿级薪酬激励计划密切相关——根据协议条款,马斯克需带领公司达成累计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运营目标,方能解锁全部奖励。这一目标倒逼特斯拉加速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研发与量产进程,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核心战略方向。
为强化市场布局,特斯拉近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开设"TeslaAI"官方账号,首条动态即发布人形机器人工作场景照片,并配文"持续优化身体机能"。该账号明确聚焦四大AI产品线: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系统、无人驾驶出租车及计算集群。业内分析指出,此举既是对中国市场的提前培育,也为未来量产产品铺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其消费潜力与制造能力对特斯拉战略至关重要。
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Optimus项目承载着特斯拉80%的长期价值预期,其商业潜力或将超越电动汽车业务。这一判断基于特斯拉的技术复用战略:通过整合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领域的核心技术,Optimus得以快速迭代。根据规划,该产品将于2025年启动5000台小批量生产,2026年扩能至5万台,最终在2029年实现百万台级年产量。成本方面,马斯克预测量产成熟后单价可降至2万美元,仅为当前工业机器人均价的1/5。
国内产业链同步迎来发展机遇。随着宇树科技启动IPO进程,人形机器人赛道吸引大量资本涌入。据统计,国内多家整机企业已获订单或规划全年产量超千台,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已超2024年全年总和,部分产品成功打入海外市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产业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将分三阶段推进:2024-2030年聚焦危险作业场景,2030-2035年拓展工业制造领域,2035年后进入家庭服务市场。
Optimus的量产路线图呈现清晰的"三级火箭"模式:初期(2025-2026)在特斯拉工厂完成搬运、分拣等基础任务验证;中期(2026-2029)向核电站巡检、化工厂维护等高危场景延伸;最终阶段瞄准家庭清洁、老年陪护等民生领域。支撑这一战略的是特斯拉同步建设的Dojo超级计算机——由5万块Nvidia H100 GPU组成的算力集群,其计算需求达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10倍,为机器人训练提供核心支撑。
从产业定位看,马斯克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三维空间通用解题者",直指全球劳动力短缺痛点。据测算,该领域市场规模有望随量产突破达到万亿美元级别,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改造程度或将超过电动汽车。当特斯拉能源产品与机器人形成协同,一个覆盖交通、能源、家务的智能生态体系正逐步成型。2026年作为关键量产节点,Optimus能否跨越技术演示与商业产品的鸿沟,将决定其能否真正降低社会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