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商人吴志芳的创业历程,堪称一部不断突破边界的商业进化史。从广州到上海,再从内贸转向外贸,她用两次战略迁移和一次技术革新,书写了传统行业拥抱数字化的生动样本。
2019年,当“轻医美”概念在中国市场爆发时,吴志芳却做出了一个反常识的决定——将公司从广东迁至上海。这个选择源于对市场认知的深刻洞察:尽管广东拥有全球最完备的美容器械产业链,但“广东货”在客户心中始终与“代工”“性价比”划等号。为了打破这种认知壁垒,她选择在上海设立展厅,提供现场体验和即时售后,试图用服务溢价弥补地域标签的短板。
初到上海的阵痛期远超预期。整整一年时间,没有客户资源、没有市场认知,公司运营陷入停滞。转机出现在对产品趋势的精准预判上。通过分析功能需求、客户反馈和供应链动态,吴志芳提前囤积了一款抗衰仪器,恰好赶上市场需求爆发。这次成功不仅让公司度过危机,更验证了她“用市场认知差创造价值”的商业逻辑。
当内贸市场逐渐饱和,吴志芳又将目光投向海外。2023年,她带着医疗美容设备登陆阿里国际站,却遭遇了更严峻的挑战。首次尝试将国内爆款直接复制到国际市场,结果因产品不符合多肤色需求而滞销;新招的运营团队因不熟悉海外规则,频繁触发知识产权红线,导致店铺被罚。这次失败让她意识到:外贸不是内贸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重构从产品到运营的整个体系。
转机来自一个比利时客户的询盘。当对方发来模糊的产品链接时,吴志芳没有急于报价,而是通过深度沟通挖掘出真实需求——客户需要的是多功能设备而非单功能仪器。这次成功交易揭示了海外市场的核心逻辑:产品路径必须建立在精准需求洞察之上。此后,她开始亲自操盘外贸业务,但很快面临新的困境:既要管理内贸团队,又要学习外贸运营,人力模式显然无法支撑。
2024年,阿里国际站上线的AI生意助手成为破局关键。这个被吴志芳称为“数字合伙人”的工具,彻底重构了她的业务流程。在合规环节,AI自动完成全店商品诊断,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风险排查缩短至几分钟;在产品发布环节,输入“沙龙场景”“诊所环境”等关键词,系统就能生成符合国际审美的视觉素材;在客户沟通环节,AI不仅能“揣测”模糊需求的真实意图,还能提供专业术语的翻译和商务话术的润色。
技术赋能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一个英国客户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对方最初需求混乱,时而询问配件时而咨询整机。通过AI的辅助接待功能,团队历时一个月逐步明确需求,最终邀请客户来华考察并签下数万美元订单。更关键的是,AI打破了传统运营的品类限制——同时布局高客单价院线设备和低客单价家用仪器两个市场,通过智能匹配不同国家人群需求,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
如今,吴志芳的外贸团队已形成独特的“人机协作”模式:AI负责全量推广、客户筛选和基础沟通,人类则专注于深度需求挖掘和关系维护。这种模式运行仅六个月,就拿下200多个海外订单,创造超200万元销售额。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经营思维的转变——从依赖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决策,从人力密集型到技术赋能型。
在这场商业变革中,吴志芳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她不再仅仅是AI工具的使用者,而是开始主动“调教”系统:通过设置产品淘汰规则,让AI自动优化选品;通过分析客户行为数据,指导研发方向。这种转变预示着传统商人正在进化为数字时代的商业操盘手,而她的故事,也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了转型的鲜活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