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产品定价玄机:为何有的高价却畅销,背后藏着哪些消费逻辑?

时间:2025-10-10 19:23:22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在消费市场,常有人秉持“价格越低越畅销”的观念,然而现实中的商业案例却表明,价格与销量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一些企业通过提价策略实现了销量增长,而另一些看似依赖低价的产品,背后也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学逻辑。

山东即墨的一家内衣工厂,在2024年借助1688平台,将传统保暖内衣的价格从每套50元提升至140-150元。这一提价行为不仅未导致销量下滑,反而带动整个产业带集体提价10%,订单量增长30%。企业负责人透露,提价后中产消费者反而更愿意购买,认为低价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同时,材质升级、产地直播等营销手段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类似的现象在奢侈品领域更为普遍。泡泡玛特在美国市场将玩偶LABUBU 3.0的单价从21.99美元提高至27.99美元,涨幅达30%,其联名款玩偶二手价格甚至从599元炒至1.3万元,溢价21倍。更令人惊叹的是,其初代作品拍卖价高达108万元,远超黄金价格。老铺黄金在2025年8月提价10%-12%后,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52%;梵克雅宝将经典五花手链价格上调11%,导致门店排起长龙,线上预订需全款且预售期长达120天;香奈儿每年两次提价,CF手袋涨幅4%-8%,却推动销售额增长9%。这些案例背后,都指向经济学中的“凡勃伦效应”——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会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商品可分为炫耀性商品和非炫耀性商品。炫耀性商品能满足消费者的社交和尊重需求,例如劳力士手表,购买者往往通过佩戴它来彰显身份。而非炫耀性商品如土豆,仅用于满足生理需求,消费者不会因购买土豆而获得社会认可。

但提价策略并非炫耀性商品的专利。1845年爱尔兰大灾荒期间,土豆作为主食,价格虽上涨,需求量却未下降,反而上升;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反而减少。这一现象被称为“吉芬现象”,多发生在低档日用商品中。当时爱尔兰人因收入有限,土豆涨价后只能购买更多土豆,减少对其他食品的消费。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比较替代心理,消费者预判商品未来会持续上涨,因此增加购买。

企业实施提价策略前,需考虑两个关键因素:消费者收入水平和产品可替代性。若消费者收入有限,或产品容易被替代,提价可能导致失败。例如,若普通消费者收入不高,高价保暖内衣可能无人问津;若市场上存在大量可替代的保暖产品,提价也会使消费者转向其他品牌。

在提价策略失效时,企业常转向“薄利多销”。但这一策略也面临挑战。2020年五菱宏光MINI EV以2.88万的低价入市,据业内人士透露,其电池、电机等成本已过万元,加上其他成本,基本不赚钱。该车型通过薄利多销实现盈利,但这类策略需满足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的条件,即商品富有弹性,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然而,市场需求有限,价格过低可能导致行业价格战,最终损害所有商家利益。21世纪我国彩色电视机价格大战便是例证,率先采用薄利多销战略的企业未实现多盈利,反而使整个行业受损。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在不断进化。日本企业管理咨询顾问村松达夫总结了消费者的四种行为模式:最初因价格高而拒绝;商品降价后立即购买;低价成为常态后觉得不足;最终追求昂贵但更好的商品。这种行为呈现“V”字价格曲线,表明消费者并非始终要求低价。只要商品能提供新的用法或玩法,提高价值,即使价格较高,消费者也愿意购买。

消费者常说“没钱”,但真实意思是“对有价值的东西会不吝购买,对其他东西则希望捡便宜”。高级品牌受欢迎,10元店和工厂折扣店也人气十足,正说明了这一点。若顾客不想购买某件商品,常以“没钱”为理由,潜台词是“不想花钱买这个”。因此,企业能否让消费者感受到商品的“特殊价值”,决定了其成败。

消费者可分为三类:20%的人“绝不买特价品”,20%的人“只买特价品”,60%的人“特价品与一般品都买”。企业实施高消费力顾客行销,争取的是上层20%和中间60%的消费者,共80%。底层20%的消费者认为“便宜就是一切”,企业执行高消费力顾客行销后,这部分人可能会离开。但这类消费者不仅喜欢便宜货,还具有“要求比别人多两倍”的倾向,企业摆脱他们后,可节省应对不合理要求或投诉的心力。

价格高并不意味着离谱,需与产品和效用相匹配。例如,下雨天地铁口的雨伞价格虽会上涨,但也不能过高。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需综合考虑市场、消费者和产品特性,才能实现销量和利润的双赢。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