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人形机器人:家庭梦想与现实差距,未来之路何在?

时间:2025-03-30 10:47:13来源:钛媒体APP编辑:快讯团队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于能够承担家务、照顾生活的保姆型机器人充满了期待。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实验室中的机器人,即便是简单的端茶倒水任务,也可能导致半杯水洒落;取快递时,甚至可能不慎撞碎家中的花瓶。国内某知名品牌发布会上,一款声称能为老人盖被子的“贴心”机器人,后来被揭露其实是通过远程操控完成的表演;而另一款标榜“全能家政”的机器人,面对一个简单的马桶圈都束手无策。

国际市场上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波士顿动力的Atlas虽然能够完成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但一旦进入厨房,却可能将燃气灶按成“碎屏模式”;特斯拉的Optimus在拧螺丝方面或许表现出色,但在开冰箱门时却会卡住机械臂。这些高端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尴尬表现,无疑给人们的期待泼了一盆冷水。

养老领域本是人们对机器人寄予厚望的领域之一。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发的养老机器人AIREC,经过多年的努力,最新的成果也只是颤巍巍地扶着老人走三步,而其造价却足以聘请一名护工工作十年以上。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机器人在执行多任务时,往往表现得如同灾难现场:在炒菜的同时接到拿药的指令,竟然会将炒锅扣进药柜里。这种现象在业内被戏称为“人工智障综合症”。

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些业内大佬开始直言不讳。有人坦言:“我们造的机器人现在最大的本事,就是在短视频里翻跟头骗点赞!”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也对此表示质疑:“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随着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新奇感逐渐消退,各界对其的期待也愈发理性。人们开始反思,机器人是否真的适合进入家庭?如果不能,又为何非要执着于人形设计?事实上,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家务劳动对于机器人而言并非易事。目前的机器人往往只能在单项技能上表现出色,一旦涉及综合性任务,便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人形机器人仍然抱有偏爱和执念。人形设计不仅符合人类社会的物理环境,使得机器人无需大规模改造现有设施即可直接使用;更重要的是,拟人化设计符合人类的社交本能,更容易促进人机互动,产生情绪价值。在家庭服务或医疗场景中,这种情感诉求尤为重要。

然而,人形机器人要想在家庭场景中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障碍。硬件层面的精进自然是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物理世界的数据。以晾衣服为例,对于人类而言轻而易举的任务,对于机器人来说却需要分辨衣物类型、掌握合适的力度和动作。这些都需要通过实际的数据采集和训练才能逐步掌握。

马斯克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无疑推动了这轮全球机器人热潮。他宣称特斯拉现在是一家AI公司,而特斯拉机器人与特斯拉汽车共用一套AI系统。尽管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诸多挑战,但马斯克坚持认为人形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他计划用10万台机器人进入工厂,这不仅是为了替代工人干活,更重要的是为了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