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迎来重要里程碑,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于2025年7月正式推行程序化交易管理新规。经过三个月的缓冲期,该细则的出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技术部署,以确保平稳过渡。
此次细则的发布,标志着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在中国市场首次得以明确。具体而言,任何单账户每秒申报或撤单超过300笔,或全日累计申报、撤单达到20000笔以上的行为,均将被视为高频交易。这一标准的制定,不仅参考了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还充分考虑了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同时,细则对四种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包括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这些界定旨在有效识别并管理可能对市场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交易行为。
在监管措施方面,细则对高频交易采取了差异化的监管策略。涉及高频交易的投资者需履行额外的报告义务,涵盖高频交易系统服务器的位置、系统测试报告及故障应急预案等信息,以确保交易活动的规范性和系统安全性。
针对高频交易的特点,交易所还设立了专门的异常交易监管标准。一旦发生异常交易行为,交易所将依法依规采取严厉的自律管理措施,并要求会员单位加强客户交易行为的管理。同时,交易所正考虑制定差异化收费方案,对高频交易投资者收取更高的流量费和撤单费,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为配合细则的实施,中证协同步推出了程序化交易委托协议示范文本,为券商提供了一份详细的操作指南。该示范文本共包含25条内容,涵盖了程序化交易报告、交易行为管理、高频交易管理以及违约责任等多个方面。文本明确了客户的禁止交易行为,并赋予了证券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对程序化交易客户进行有效管理的权限。虽然示范文本的使用并非强制性,但券商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