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股的热潮中,寒武纪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其市值已突破5500亿元大关,这一壮举背后的推手究竟是谁?近日,随着寒武纪2025年半年报的发布,其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揭晓,揭示了部分答案。
在这份股东名单中,“牛散”章建平依然坚守阵地,其持股数量在二季度并未发生变化。然而,更令人瞩目的是指数化投资对寒武纪的显著影响。目前,寒武纪不仅是上证50、科创50等核心指数的成分股,还是沪深300、中证A500以及国证半导体芯片等多个重要指数的一员。这些指数基金的持有,无疑为寒武纪的股价上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寒武纪的崛起,与A股指数化投资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从交易层面来看,寒武纪的股价表现与指数基金的配置需求紧密相连。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在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四个席位被ETF占据。其中,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和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六,持股数量较一季度末有所增加。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和华夏上证50ETF也跻身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在被纳入多个重要指数后,其股价获得了被动型基金的稳定资金支持。这些基金按照指数规则买入寒武纪股票,从而推动了其股价的上涨。这种指数化投资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寒武纪的流动性,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板块的地位。
作为国产AI芯片的领军者,寒武纪的技术迭代与产品落地能力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今年一季度,寒武纪实现营收11.11亿元,单季盈利3.55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今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更是达到了28.8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3倍,净利润为10.38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这些亮眼的业绩数据,无疑为寒武纪的股价上涨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然而,在乐观的行情中,也需要警惕可能存在的风险。随着寒武纪等强势股票的加入,相关指数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得到了提升,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流入。这种“指数上涨—资金流入—股票上涨”的良性循环,虽然推动了市场的上涨,但也可能导致估值泡沫和市场非理性波动的风险增加。
除了国内指数外,寒武纪还被纳入了国际指数。今年3月,富时罗素宣布将寒武纪纳入富时中国A50指数,这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近期还有10家公募基金集中上报了首批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这批ETF跟踪的是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指数,而寒武纪是该指数的重要成分股之一。这意味着,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被动投资资金涌入AI板块。
尽管寒武纪的股价表现强劲,但多位机构人士认为,其背后的驱动力并非单一的炒作因素。而是源于AI、半导体等硬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寒武纪自身基本面的显著改善。然而,他们也提醒投资者,在享受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时,也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估值泡沫和资金博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