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多地气温屡创新高,电力保供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自7月以来,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至2摄氏度,加之南方梅雨季节结束,高温闷热天气成为常态。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的形势及保障措施。多位行业专家指出,电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加强电力供给侧管理,优化需求侧消费模式,成为当前及未来的关键任务。
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还公布了上半年绿证市场的亮眼表现。在绿色能源消费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量激增,上半年总充电量已达549.23亿千瓦时,预计全年充电量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相当。为满足人民群众购置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国家能源局将加速构建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推动绿色电力消费,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电力负荷不断攀升,屡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介绍,受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的拉动,各地电力负荷迅速上升,较6月下旬增长了超2亿千瓦。7月内,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刷新纪录,最高达到15.08亿千瓦,较去年增加0.57亿千瓦。江苏、山东、广东等19个省级电网负荷也多次突破历史峰值。
面对用电高峰,电力保供体系全力运转,总体保持平稳有序。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其中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新增3000万千瓦。同时,新投三回跨省区输电通道,增加跨区输电能力1600万千瓦。7月以来,又新增支撑调节性电源超1000万千瓦,电力保供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尽管面临严峻考验,但全国电力供应总体平稳,仅在四川等地出现过短时需求响应措施。
然而,迎峰度夏的考验并未结束,更严峻的挑战或将来临。据预测,若多区域同时遭遇高温天气,全国用电负荷预计将突破15.5亿千瓦。8月上旬仍可能出现高温天气,极端气候和大范围连续高温将进一步加大电力供应保障压力。国家能源局表示,将加强电力供需形势监测,强化常规电源顶峰发电能力,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需形势可控。
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在加速进行。国家能源局已在浙江、河南、广东三省试点分布式绿证核发,并新增钢铁、水泥、多晶硅等行业强制消纳绿电,以激发绿证需求。上半年,绿证市场供给充足,交易规模翻倍,交易价格逐步回归合理。目前,我国已构建基本完善的绿证制度体系,但分布式项目绿证核发仍是难点,需进一步加强计量和常态化管理。
为统筹推进分布式发电项目绿证核发,国家能源局已印发相关方案,明确建档立卡、电量数据归集、分类实施绿证核发、规范开展绿证划转等任务。该方案旨在为后续全国推广提供经验借鉴,推动绿证制度不断完善。
在电力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国家能源局正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电力供应稳定,同时推动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变。这不仅是对当前电力保供体系的考验,更是对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
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电力保供工作仍在进行中。国家能源局及各地电力部门正密切关注电力供需形势,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电力短缺问题。同时,绿证市场的不断完善也将为绿色能源消费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电力行业将继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同时,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将成为电力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