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体上关于百果园水果价格上涨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甚至有网友调侃称“月薪2万也吃不起”。这一话题在8月9日晚随着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视频回应而冲上热搜榜首。
余惠勇在视频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商业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另一种则是教育消费者走向成熟。百果园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后者,我们不会盲目迎合消费者。”此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讨论。
在商业领域,“教育消费者”这一概念原本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品牌塑造、品类管理和服务体验等手段,帮助消费者理解产品的品质差异与价值所在。例如,高端咖啡品牌成功让消费者接受了高价咖啡,科技品牌也让用户愿意为高溢价的智能设备买单。然而,在具体表达上,场景与措辞的选择至关重要。
余惠勇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措辞在公众场合显得不够贴切。尤其是在当前消费者对消费支出较为敏感的背景下,这样的表述很容易被解读为企业的居高临下。一旦消费者产生“被教育”的心理不适,很可能迅速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从而影响购买决策。
水果作为日常高频消费品,其价格敏感度远高于奢侈品。消费者每天都会在不同渠道比较价格,如果感知不到足够的品质差异和体验提升,那么高价就很难被市场接受。零售业普遍经验显示,当顾客情绪波动时,他们往往会选择“用脚投票”,即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
将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种形态也显得过于片面。现实中的商业模式远比这复杂,大量零售业态既不利用信息不对称,也不刻意承担教育职能,而是通过合适的价格和便利的服务来维持稳定交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才是竞争的核心。
事实上,市场上的“教育”是双向的。企业试图通过价值主张引导消费者,而消费者也用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当价格、体验与消费者预期不匹配时,市场的反馈会非常迅速且直接。这种反馈,往往比任何营销策略都更具“教育”意义。
对于零售行业而言,最有效的“教育”不是口头宣告,而是让消费者在一次次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只有当消费者认可产品的差异时,溢价才有长期的生命力。反之,如果体验与价格脱节,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改变市场的判断。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只能是市场。无论是高端定位还是大众路线,定价与价值的关系都要在真实交易中得到验证。因此,对企业而言,倾听消费者的反馈、适应市场的变化,比坚持某种单向的“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对消费者而言,价格是否匹配价值,也是每一次购买行为中自然而然的判断。
在这样的双向博弈中,市场最终会筛选出那些既能传递价值又能赢得顾客、满足需求的品牌。这种筛选过程,才是最真实且积极的商业教育。